"); //-->
电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,那时候的人们就发现摩擦过的琥珀可以吸引细小的物体。今天的我们很容易解释这种现象,也能明白琥珀的充放电原理。提到充放电,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电容,字面上理解是储存电的容器。无可非议,能把电存进去,就一定可以释放出来。释放的恰到好处,便是电源了。
电源是提供电的设备,用电的设备可以理解为负载。负载的意思很简单,负是负担,载是承载。倘若给同样的电压,在相同时间需要消耗更多电能的负载便是大负载。换句话说,电压相同,要电流大,那么阻值小的是大负载(不考虑安培定律以外的情况)。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这样的设备,小到手表里的纽扣电池,大到嫦娥三号(刚刚发射成功,赞一个)上的太阳能板。如今,没有电源的人类是没有办法生存的。可是,设计过它的人就会知道,要做成一款合格的电源出来并不那么容易。今天,我站在制作电源的角度上,跟大家交流一些粗陋的看法。
作为一款设备,合格的电源需要做到源源不断的向外输出电能,但光光如此是远远不够的。电源的参数要求很多,比较重要的有输出电压、驱动能力、效率、稳定度、纹波等,对于交流电还要考虑它的频率大小及其稳定性。
提到输出电压,不得不先提一下常见电源的两种类型:一是分压;二是开关(充放电)。分压的方法很简单,单纯的电阻串联就可以实现。市场上有专门的芯片,像7812、7905(78和79分别表示+ -、12和05表示电压值)之类。这样的分压芯片只能临时驱动一些小负载,图一方便了事。用过的人知道,摸一下这些芯片是热的,原因也很简单,电阻分压放热。如果你的输入电压为10v,输出电压为5v,那么你这款电源的效率绝对要低于50%。对于大负载的驱动,不仅费电,芯片还会冒烟(过热)。想都不用想,直接枪毙。但这并不意味着分压电源一无是处,在低压差时分压电源有很高效率,而且动态响应快,噪声小,纹波小,体积也小,所以在DSP、FPGA、CPU等之中受广泛应用。
充放电是另外一种制作电源的方法,实现的过程相对复杂,但理解起来也很容易。就是通过电容的一次次充放电,给外设提供变化的电压。我们知道,电容是无私的,电子的累积和释放过程可以考虑基本不耗电,那么它的效率就可以做到很高。你可能会疑惑,电容的放电电压不是很不稳定吗?刚开始放的时候肯定很大,最后电压就没了,不是吗?你说的很对,但我并没有说要把电容的电给放完。电容放电过程的电压肯定是变化的,但是如果充放电的频率很高,你还能感觉到电压的变化吗?我们平时设计的频率大概是几千赫兹,这样适中的频率宏观上可以取变化电压的平均值,但仍有稳定度因素的差异。
下一个问题,如何通过充放电来人为改变输出电压大小呢?答案:反馈。给一个参考电压,如果输出电压低于这个参考值就让电容往外放电;反之,停止放电,给电容充电,为它下一次的放电做准备。电压比较的方法很多,运放就是其中的一种。这便是开关电源的设计思路。开关电源有三种拓扑,buck(降压)、boost(升压)和buck-boost。通常,升压电源的效率要相对低一些。
影响稳定度的可不只是电源类型,负载的影响往往是更大的,这就和电源的驱动能力挂钩了。两款电源都能产生12v电压,就能说它们的性能一样了吗?答案是否定的。在空载(断路)时,产生12v理所当然,但如果加了个大负载,电源的输出电压可能就会改变了。你可能不信,觉得随便加多大的负载,电源的输出电压都应该不会变,那么我问你,如果电源短路呢?当然这是极限情况,我要说的意思你应该能懂。设备所需要的,归根究底,并不是电压,而是电流。如果你设计的电源输出电压2v,输出电流可以达到200A,那应该能卖个天价了吧!如何提升电源的驱动能力呢?功率管是一个不错的选择。
效率问题,是笔者认为电源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(个人看法),很容易联想到的是当今世界的能源危机。你可能会觉得笔者在危言耸听。好吧,咱们来算一笔账(不一定严谨)。美国能源信管所权威预测,2015年全年地球总耗能大概为216990亿千瓦时,一公斤煤释放3千瓦时的能量,两者相除,折合2015全年需要烧煤72.33亿吨。如果所有的供电设备效率为80%,那么将要比效率为90%的设备多燃烧900,000,000吨的煤炭,不用数零了,我告诉你,是9亿吨。所以在电子设计竞赛中往往效率高的电源作品容易脱颖而出,一是要做出来很难;二是其影响可能会改变世界。说它难是因为设计电源所用到的每一个元器件、每一款芯片都要参与工作,而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耗能元件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要保证效率尽可能高会显得尤为困难。
值得一提的是,在2011年瑞萨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,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三名学生所做的电源作品摘得桂冠,他们设计的电源效率超过95%,逼近理论值的极限。大家可能没有实际的概念,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。笔者曾经做过不下于20件电源作品,包括集成开关电源、变压器电源和带PWM的电源芯片等,而这其中只有一件达到90.7%的,当时就已经兴奋的不得了。还有一个误区要提醒大家的,使用变压器并不能使效率提高,相反,由于大量的线圈加入,还会使效率降低。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使用变压器的电源作品呢?变压器的引入主要是产生正负电压和多路电压的。如果你只是想输出一路电压,还是建议不要用变压器,直接使用3843这样的芯片,方便且效率高。
剩下的工作就是纹波的消除了。在示波器下观察到的电压波形会有抖动,这些抖动是什么?为什么会有时突然跳一下,有时又没了呢?高频分量。示波器用周期采样产生波形,高频分量也有电压值,所以会体现出纹波,但它又不是总存在,或者并不是总是固定大小的,因此会有抖动的效果。但这些都不重要,因为只要我告诉你它是高频分量,你就应该知道解决方法了,答案是滤波。滤波的好坏直接影响电源的质量。因为你是电能的输出端,如果要用这样的电去驱动生成其它信号,而输入本身就是不纯粹的电压,那么只会产生雪崩效应,结果肯定很丑陋。但滤波又并不需要那么严谨,不会要求你使用二阶有源,巴特沃斯型什么的,单纯的阻容元件就够了。我们在使用某款运放芯片时,会在电源输入端加上两个电容,一个瓷片的(104),一个电解的(10uF,大小视输入电压定),其也有消除纹波的作用,因此相当于对电源器件的再一次滤波。做出来的电源要想安全长久的使用,还应该加上过流保护的功能,以免短路时损坏器件。这会稍微影响效率,但是微乎其微的。
上面讲述的这些是DC(直流)-DC型的,AC(交流)-DC型的只需要在前面加上全波整流,先将交流变成直流就可以了;DC-AC型的叫逆变电源,涉及到导通角的问题,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一下电力电子相关的书籍,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是要学习这方面知识的。
由于笔者才疏学浅,恐有疏漏及错误之处,欢迎在下面留言告之,不胜感激。另外,如果读者对本文的内容或有其他疑惑的,可以留言,笔者会在第一时间予以答复。
*博客内容为网友个人发布,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,如有侵权请联系工作人员删除。